工作这几年,年限不长,但可能是缘分太巧,经验比较多。鄙人做过前端APP,做过运营工具,做过后台管理系统,做过toC,做过toB,甚至交互设计也顺带做过。但总体来说,还是偏后台的经验更多一些。正好整理一下前端后台的工作经验对比。
1、中后台用户与用户行为
先做一个用户分类:
-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企业内部一般有很多的中后台系统,用来管理各项业务线与用户信息,这类系统的用户是企业内部职能部门。
- toB售卖的后台管理系统,它的用户是外部企业员工和老板。
toC的产品有个逻辑——把用户当成傻子。相比之下,我们没法对中后台的用户做这样的假设,因为他们在业务的专业领域,比产品懂得更多,产品要对他们的专业领域有足够尊敬。但与此同时,他们大部分还是不那么理解系统或者产品背后的逻辑,这时候你最好也把他们当成“傻子”,这样可以激励产品把逻辑做得更易懂、更高效。
中后台产品有个好处,是可以直接接触到你的用户,直接向用户搜集需求。但也对沟通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在搜集需求过程中,产品要完整思考整个产品的逻辑,仔细追溯需求背后的动因和本质目的。在沟通过程中,每个人的表达逻辑不同,产品要认真了解,他说的和你听的是不是同一回事。
如果你要做的需求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或者业务,那你可能是得到的信息最多、最了解这个业务的人,这个时候,务必把用户当成“傻子”,去做更多功课。中后台产品经理的系统设计,其实也是对业务的解构与重定义,而不是单纯地堆砌功能。
后台产品用户人数不会太多,一般很少在内部系统做埋点监控。关于用户行为,只能产品上线后可以隔三差五去了解一下线上效果,去看看跟设想是不是一致,然后主动尝试规划迭代和优化。很多时候你的用户没有问题反馈,不代表你的功能非常好用,可能是你的用户没有反馈的动力。
2、产品逻辑与可拓展性
中后台系统,有很强的逻辑要求。主要从两个角度考虑:1) 业务逻辑,2) 系统逻辑。符合业务逻辑会让产品体验更好,符合系统逻辑会让研发工作更顺利。
我在优化一个旧的系统时,偶尔会翻出一些陈旧的问题:为什么这个功能,当时做得这么难用?一般答案是,这样做更符合系统结构,对研发来说简单,可以尽快上线。
我记得14年左右互联网上升阶段,一般说产品不需要考虑研发的系统逻辑。但现在,除非你只做原型交互,否则无法避免地要把后台系统逻辑考虑进去。所以不妨多与研发沟通一些,多了解一下系统的功能结构与数据库,很多时候可以同时满足业务逻辑,同时符合系统设计。至少,不要搞出违背现有系统逻辑的优化方案,那样的需求过不了评审。
在业务的角度看,产品可以在需求搜集和分析阶段多做一些功课,了解更多业务方面的知识,多与用户沟通,多了解一下他们的工作,了解现阶段的需求的同时也了解一些未来的拓展方向,去学习这项业务的底层结构,最终目标。这样可以更好地设计系统结构,规划今后的拓展性,也让你的近期优化更有方向,减少弯路。
总的来说,产品需求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业务诉求,所以先从从业务角度下手,首先出业务逻辑流程图(脑图或者角色流程),然后再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角度检查是否有优化点,再出更细化的系统流程图(状态图或者功能流程)。如果是比较大的需求,在产品需求处理完成后,还可以进一步与研发沟通,从系统角度看这个需求是否有优化空间。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这样你的需求会有更好的可行性,更便于落地。
另外,后台产品经常有一个常见的纠结点:未来的拓展方向是A,但没有那么多资源,而现在急需解决一个问题,快速优化的方向却是B……这种情况大多数时候…只好妥协一下。
3、中后台需求规划
我在刚开始做产品的时候,耗时最多的工作是原型和交互的产出。这是前端产品工作重心之一,也是产品最容易获得成就感的地方。前端与后台在这方面有完全不同的切入点。
中后台产品有一个极强的目的是:完成相对全局性的管理功能。比如:这个业务模块的完整流程管理、功能的全局性设置、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估等。所以它有更强烈的功能闭环要求,产品要尽量在第一个版本里提供一个完整的功能链条,来解决全部的核心问题。功能可以不够好用,页面可以丑一点,但一定要有。得给用户足够的信息和数据,才能支撑他们完成管理和决策。
那么,怎么找到第一版的MVP需求?后台管理系统的用户往往是公司的职能部门,首先考虑参与这个业务的职能部门有哪些、每个部门的角色和工作内容是什么。逐一与他们沟通讨论,搜集需求,罗列整理。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新建一个系统来做运营渠道的管理:
- 渠道对接前,APP的市场会跟很多个渠道沟通引流事宜,所以 1) 它要能够支持多个渠道的接入、渠道基础信息管理。
- 接入中期,每个渠道合作周期会根据市场签订的合约来调整,所以需要 2) 提供渠道的配置功能,用于上架或下架某些渠道,并配置渠道的有关参数。
- 接入后,运营同事会对各个渠道质量做监控,计算引流数据,观察哪个渠道性价比更高,考虑是否调整引流策略,他们需要 3) 实时监控统计渠道流量数据,及核心转化率。
- 财务需要定期与渠道结算费用,我们一般APP不会完全信任渠道的数据,所以会 4) 为每个渠道统计我们自己的流量报表,一方面用来核对账单,一方面为市场运营同事绩效评估提供依据。
- 如果你的APP是个金融理财类产品,那么还要问一下,合规有没有要求。
上面列的这5条,结合各个企业自身后台属性,继续细化下去,会衍生出很多子功能,变成一套非常非常复杂的系统。但一般第一个版本不会有那么长的周期、那么多的资源,所以要挑出最核心最必要的功能,降低需求复杂度,控制版本边界。
那,什么是最必要的功能?满足下面任意一个条件的就是必须做的:
- 业务基点:没了它这个业务不能推进(而且必须系统执行、人工无法处理的)
- 影响范围广:影响前端转化率 (或用户体验)的,对其他模块有强影响的
- 营收:能大幅节约公司成本、或增加公司收入的。
- 合规: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做的。
这些非常容易理解,但还是有取舍和变通的空间,实际的结论也要有变通。比如:老板说我们的APP急需新增流量。那就不要关心什么流量监控了,先把渠道接入做进来,尽快上线,监控方面先请研发在代码中或者数据库中留下痕迹,方便后期取数和功能拓展。你知道这样在初期线上运维运营可能不得不让研发参与,用户和研发都会痛苦,但这些痛苦总还是会在下一个版本解决。
但如果合规说,这个功能必须在线上增加一项声明才符合监管规定,那你只能争取上线前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而关于人工工作量这一点,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系统能处理的尽量系统处理,不要增加人工的工作量。中后台本质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如果研发做出来的系统还需要依赖很多人工,就太鸡肋了。鸡肋的功能不会有用处。
4、中后台交互体验
众所周知,中后台可以做丑一点,逻辑比原型重要。系统功能的逻辑设计完成以后,展示逻辑框架基本也就出了。但还是聊一下交互体验。
C端的交互逻辑在后台一样适用,但除此之外,中后台页面的一个核心任务:管理和展示大量的业务数据。后台会有大量的表格、统计数字、表单、流程管理。这是与前端产品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和诉求。这里涉及一门独立的学问——信息架构,今后有机会可以单独聊。但产品在工作中却把它归在交互和原型部分去处理,那我们也按这样的逻辑讨论。
我总结出下面几点,大概是仅适用于后台的:
- 逻辑自洽:交互逻辑服从功能逻辑
- 简洁有力:提供有效的页面交互结构,省去花哨的展示干扰
- 信息结构:信息归纳的结构,服从信息本身的属性和结构,使之更容易理解
- 内容充分:用户在一个功能或一个场景下需要的信息,一个模块给够,避免用户需要到不同页面搜集
- 数据高效:同一组数据可以不用重复处理太多次。否则你每次迭代都要迭代所有位置
- 足够的引导:易出错位置强提示,易混淆位置提供充分解释,可以丑陋但务必有用。
交互比较简单,只补充说明其中两个有取舍需要的点:内容充分,数据高效。
后台管理系统为了提高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通常在一个模块里要提供足够的数据,方便他们做管理的决策。例如,哔哩哔哩的内容审核,当前待审核视频的有关数据一定会一次性提供到位,审核员才能工作。但我想某些时候也会参考上传视频这个用户的账户信息、历史违规记录、历史投诉消息等。在内容模块里,也应该能方便地查到这个用户的这些资料。
与此同时,在一个业务链条里,一组数据会被重复用到。这种时候如果一个接口可以解决所有位置的展示,那么就可以随便你展示多少次。如果这一组数据在不同位置要用不同接口提供给前端,那么要慎重。有可能考虑换个方式,或在展示方面做一些折中。当然这些即使没处理也没关系,研发那边只是麻烦一点也没有麻烦太多,而且研发的接口结构,也不是产品在需求阶段能预判的事情。但你了解这些,会在与研发沟通过程中更流畅。
当然,如果你的后台是要卖出去的,交互要做得更好一点。
作者:Conan Sze,微信公众号:Conan产品研习社,我的产品笔记,走过的路,踩过的坑,遇到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