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和很多自己做公众号的朋友聊天时发现,真正用系统思维去运作公号的朋友,不多。大部分人还是凭着一腔热血,努力坚持着。我是个产品经理,也一直在想,我自己的公众号怎么才能打磨的更好。但更多的也只是考虑如何产出更好的内容,有什么涨粉更快的方式等等。
最近学到刘润的《商业思维30讲》,里面有一章节:“搭建模型:白手起家,创业者如何找到自己的战略势能?”讲的很不错,刘润用他自己创立公司举例展开说了这一整套模型,我也试图以自己公众号为例,去实践这套逻辑。
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推荐想打造自己公众号或者想形成自己人生模式的人阅读
第一、找核心存量
名词解释
在系统动力学中,变量是一个最小的要素。变量就像浴缸里的水一样,有两种状态:存量和流量。
那“核心存量”是什么?核心存量是指,增长能明显带来实力,而减少会迅速带来危机的。我们需要尽可能的注入流量,流量改变存量,存量改变世界。对于公众号来说,核心存量是什么呢?
核心存量是什么?
公众号作者间交流的第一指标就是粉丝数。“你粉丝数多少了?”“你的呢?”
除了粉丝数,打开率也是很有参考意义。打开率约等于活跃度,代表了粉丝对你的认可度,比如广告投放,产品方向的公号,广告费几乎可以到每个阅读1元钱。假设我平均阅读数是1000,那单篇广告费可以到1000元。
阅读量=粉丝数*打开率
打开率跟公众号定位和内容质量、人设、更新频度等相关,这是在做公号过程中需要去持续优化的。
对于公众号,我将核心存量暂时定义为:粉丝数。更高的粉丝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意味着更高的影响力,也代表了账号更高的价值。
第二、关键因果链
名词解释
因果链,就是变量之间增强或减弱的连接关系,因果链用于连接变量、解决问题。对于有洞察力的人来说,顺着因果链找与之相连的变量,就可以解决问题。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总是在结果附近找原因,很多时候都是错的。
举个例子:
喝咖啡让人精力充沛,事实仅仅是咖啡能提神么?更详细的因果链是:
喝咖啡--》咖啡因含量增加--》增加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将能量转化为精力
因为遗漏了因果链的中间项,所以我们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通过找因果链上的中间项,我们能发现更本源的东西,所以因果链很有意思。
公众号的关键因果链是什么?
纯粹免费的输出内容,获得用户关注,获得喝彩和反馈,对我个人的激励是不够的。因为我写一篇不错的内容,虽然也是知识内化的一个好方式,但是终归希望有好的回报,好回报会增强我写作的信心,会让我投入更多精力到这上面去。
而这个好回报对我而言,就是收入。
上一篇文章我也说了,通过投稿,我获得了一些稿费,具体没算过,几千块是有的,我全部拿来捐给了春蕾,最近春蕾给我配对了3个孩子。
很高兴,高兴之余,我也在思考效率的问题。
以我目前的能力,花费4-6个小时,可以生产出一篇逻辑严谨、构思清晰,能把一个App拆解透彻的文章。然后我投稿的几个公众号,给的稿费收益基本在2000封顶。有时候他们还会提出修改意见,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是,天花板就是2000了。除了稿费,大部分平台都不愿意露出我的公众号,也就实现不了导流,那再高的阅读量对我而言也没太大的意义。
在摸到天花板后,我就开始思考,把原创内容都放在我自己的公号里面,去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是不是更好?因为更好的内容会带来更多关注,关注数越多公众号的价值也越高。而公众号粉丝数也远未到上限,互联网内容非常泛,从我的读者群来看,各行各业的人都有。
所以,关键因果链对我来说是:
第三、增强回路:推动增长飞轮
名词解释
变量是节点,因果链是线段,连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回路。因增强果,果反过来又增强因,形成回路,一圈一圈循环增强,就是“增强回路”。
商业世界的增强回路:
- 腾讯的社交:用户数量越多,对其他用户就越有价值;越有价值,用户数量就越多。一圈一圈循环增强。这就是“社交增强回路”。
- 阿里的电商:买家越多,卖家就愿意来卖东西;卖家越多,买家就越愿意来买东西。一圈一圈循环增强。这就是“电商增强回路”。
- 百度的搜索:收录的网页越多,来搜索的用户就越多;来的用户越多,广告商就越多;广告商越多,就有钱收录更多的网页。一圈一圈循环增强。这就是“搜索增强回路”。
所以我们也要找到自己的增长飞轮,确定第一推动力,然后坚持不懈的推动!
增长飞轮是什么?
通过前两个小节,明确了接下来我所有的工作重心就是提高公众号的粉丝数,那又如何提高粉丝数呢?我的思考是:
首先,如何能增加粉丝数?而且是高质量的粉丝。
作品。高粘性的粉丝主要来源于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如果读者喜欢我的文章,经常翻看我的内容,无疑就有更大概率去转发去推荐,我也就获得了更多曝光,也获得了更多关注,粉丝数就会上涨。依赖原创涨的粉,转化率、活跃率都会极高。
对于内容,范围可以扩大一些,不光是公众号文章,书籍、分享演讲&课程,都是内容,内容都能获客,通过内容吸引的用户,全部导流到微信公众号上去。
我把“内容”改为“作品”
然后是什么推动作品的出现呢?
学识。只有我对产品内核理解透彻,有更多的产品实践,有宏观视角有微观手感,有高度也接地气,才能结合工作生活,结合具体案例产生出好的内容好的作品。
那什么推动“学识”的积累?除了自己的学习,通过更多的粉丝产生更多的连接,我才能打开更大的视野,获得更多的新知,去增强我的学识。
所以增强回路出来了:学识(+)--》作品(+)--》粉丝数(+)--》学识
那搞清楚增强回路后,只要不是推动“学识”“作品”“粉丝数”的事情,一律不做。
华为这个广告的背后:
2010年,爱尔兰摄影师Andrew Mcconnell记录下了瓦格尼亚人在刚果博约马瀑布附近捕鱼的瞬间。瓦格尼亚人编制巨大的木篮,放在每秒流量2.8万立方米的刚果河中,湍急的河水会把鱼推到木蓝里。瓦格尼亚人捕鱼时必须非常专注,否则就会被河水卷走。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已经持续了数百年。
之所以用这张瓦格尼亚人古老的捕鱼方法来做广告,华为的思想其非常清晰:聚焦于大数据洪流中的战略性机会,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
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让我印象深刻!和增长飞轮里每个节点不相关的事情,不做!
第四、调节回路
名词解释
调节回路,就是因增强果,果反过来减弱因,从而抵抗系统变化的因果回路。这个世界上,凡有增强回路的地方,七步之内,必有调节回路。
调节回路是什么?
所以在设计模型时,一定要考虑到调节回路,对于我的模型来说,就是要提前注意到天花板,天花板在哪?
我觉得是时间和精力。
首先,时间和精力是稀缺资源,不可复制。
其次,每天还有工作,要做好就不容易,我需要挤占休息时间,来完成作品的生产。除此之外,还有家庭、还要健身。
所以这个天花板很明显,意味着我每周只能抽出有限的时间用在公众号上。对于收入也会有很明显的影响,即:即使有钱赚,我也只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
另外有一个滞后效应会出现在粉丝数和学识上,首先不是所有的粉丝都会和我立刻产生强连接,其次我们的交流也不一定可以直接增加学识,所以这里依然存在。我可以通过引导粉丝加我微信,拉到读者群,一起做一些专题专项研究来减少滞后效应。
当然,在早期我是不考虑公众号收入的,所以不用太care,我只要专注的推动增长飞轮即可。
第五、滞后效应--》饱和式创业
名词解释
因果链、调节回路,和增强回路虽然都很厉害,但是如果加上时间的维度,就会发现因果不是瞬间连接,回路不是瞬间闭合。它们都在时间轴上,体现为一个时间跨度。这就是滞后效应
如何实现饱和式创业?
其实公众号粉丝见效还是很快的。如果我今天有了个思考,把它输出为文章,发到公众号上,那通过传播,很快就会在阅读数上反应出来,是否因此而涨粉,也会很快的能看到效果。
刘润自己的增长飞轮会相对迟缓,他的咨询公司不会因为他在增长飞轮上单点的努力而很快看到收入的增加。所以他给了个词,叫“饱和式创业”,意思是把战略资源前置到增长飞轮的每个节点上面去,努力的推进增长飞轮,促进结果更快的到来。
因此我也思考:
- 学识,通过学习、阅读、沟通交流来提高。
- 作品,通过生产文章、书籍、分享来增加
- 粉丝数,通过内容质量和人设提高自传播、分发到更多渠道、获得更多转载来增加粉丝数
所以模型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按照着这个模型去实践。里面还有非常多的细节,比如学识这块如何体系化?学习可不可以批量化的参考做得好的头部玩家?内容如何用故事化写作的逻辑体现出人设?如何获得更多公众号的认可进而获得更多的转载?
没关系,挨个去突击,努力会有回报的。
总结
上一篇有关写作的文章,我讲了写作带给我的好处。这篇文章,则是更加深度的解构如何基于公众号平台,把写作价值最大化。
从这个点出发,我按照刘润的模型完成了对于公众号的商业模型构建,这里面有几个步骤:找核心存量--》找关键因果链---》找增强回路---》找调节回路---》找滞后效应。当然这仅仅是我自己yy出来的,后面在实践中也会继续迭代。
当然,用这套模型,其实也可以做很多别的思考,比如能不能梳理一下你最近几年的发展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