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动不动就会有一些文章批斗微信有哪些不人性化的功能,如果单从逻辑角度看,那些功能却是有不妥,但从人性角度,那些功能却恰到好处。
如果你是上帝,你会选择为人间保留善,还是充满恶?
我认为微信的很多设计都围绕着一个理念:还原本质、保持善良。
就以微信通讯录不能双向删除好友为例来说吧。
都知道微信的好友关系是双向封闭体系,也就是说好友关系的建立需双方同时认可,是 A 申请,B 同意的模式。
而类似微博这种单向的开放体系,就不需要有这个认可过程,只要 A 关注,B 不需要做任何动作就可以建立一种单向关系。
这两类产品都是社交产品,只不过社交关系的开放程度和网络结构不同,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
有的人会吐槽,说微信好友里那些把自己删除了的人始终还在通讯录躺尸,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占据微信好友位。
这些人当中也包括以前的我。
不过最近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微信这个设计真的是无比巧妙,而又那么贴近现实本来的样子。
先来看一下现实世界中我们是如何与人产生连接并建立关系的。
假设此刻还处于只有电话号码这一种联系方式的时代,你入职了一家新公司,入职第一天前台小姐姐接待的你,带你办完了入职手续并熟悉了公司环境。
想着日后你们会经常照面并且又是一个公司的,所以你们互换了联系方式,并且你拿出小本本记下了她的电话号码。
要知道,也就在二十年前左右,纸质的电话小本本可是很多人随身携带的东西,还记得毕业时流行的同学录么?
所以,在二十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的关系建立和维持基本就是这样,打过照面,相互熟悉,留下一个静态的信息,然后各自安好。
一年过后,你因为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决定离开这家公司,所以准备辞职。公司很多同事都为你送行,也包括那位前台小姐姐。
又过了一年,上家公司的同事很多都已不在联系,很多关系也都停留在了那段工作的时间,并没有转移到你后面的生活里面去,也包括那位前台小姐姐,但你们彼此的联系方式都还留在各自的小电话本上。
如果有一天,你的电话本丢了,或者用上了手机并开始用手机记录和建立当下的社交关系,那之前那个小姐姐的联系方式很可能就从你的世界消失了。
但她并不知道,你也不会去通知她,更不会有任何一个第三方来通知你们。
除非有一天你突然想起来,然后找到了那个电话本,把号码找了回来。
当你拨过去的时候,发现是空号或者号码不是她本人了,你才发现,她换号了。
因为自从你离职后,你们的关系就停留在了那一刻,之后的一年,你一直保留着那份美好,如果你们始终不会再联系,这份美好就会一直保留下去。
这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联系的人会一直联系,不再联系的人就把这种回忆留在那里就好。
故事到这里,试想一下,如果微信真的给你提供一个“清除删除了你的联系人”的功能,你的使用场景是什么?
随着你的社会关系不断丰富,微信好友数也在增加。
就像上面的故事一样,你的社会关系可能会经历更多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沉淀下来一些社会关系。
如果微信有检测和双向删除的功能,那基于人性的好奇和窥探,你会去查到底谁把你删除了,然后开始猜测对方为什么把你删了。
最坏的结果就是激发人性中的恶,觉得对方是处于什么不好的意图才删了你,然后你会回忆当初你们的关系本来还可以,这种落差会进一步让你产生联想。
人都是追求存在感和认可感的,如果每天都在这样的情绪里,或者时不时激发一下这种情绪,人性的恶就会被释放,会变得猜忌和多疑。
虽然当你在微信中主动给某人发消息时还是能看到对方把你删除了,但这就类似你打不通前台小姐姐的电话一样,不联系就各自安好。
有的关系,就是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关系结构,但不会由任何第三方在中间扮演裁判或者喇叭。
微信就没有把自己扮演成上帝。
一切遵循世界本来的样子,当你想去翻翻老电话本时,尽可以去看看,如果你看到某个联系人不再和你有关系了,也不要紧,这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如果你一直关注当下并向前看,那就保存过去的美好回忆,至少那些人跟你有过交集。
就像现在很多清粉工具,一次性把那些删除和拉黑你的人呈现出来,让你像审判者一样去看待那一个个把你删除的人。
然后开始想象当初跟他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把你删除,而实际上当下你不会做出任何与此有关的行动。
你什么也没有得到,除了满足了好奇心以及激发了人性中的恶。
很多规则不需要逻辑严谨的环环相扣,只要发生,就按照事情本来的样子进展。
好的产品,就是还原本质,而不是添油加醋。
微信作为一款 DAU 超过 10 亿的产品,任何一个细节都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功能,而是牵动着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个体人性。
聪明和善良之间,选择善良,这是很高的人生智慧。微信作为一款工具产品,它做成了工具本来的样子。
还原本质,保持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