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一件令你难以接受的悲剧时,你永远也不能因为摆脱不掉它的困扰、在生活中再屡遭失败而让这一件悲剧变成两件、三件
—— 查理·芒格
产品与数据的关系
最近北京的气温越来越低了,每天都零下,晚上出去跑步的时候,虽然裹着很严实,但是还是感觉很冷。不过倒也喜欢这样的寒冷,就好像跑着跑着就开心了。
负责的项目在做产品规划时,会涉及到对整个产品的长期发展战略,B端产品始终是以业务为主导,服务于业务的,所以最后一般都是根据数据对业务做支撑,解决业务全链路中的各个痛点,提高业务量。
趁着这个机会,整理些有关数据的基础。
产品中的数据指标
指标的要素:一般分为时间粒度和口径。所谓时间粒度,是指一个指标所纳入的统计数据的范围,在时间上的限定,如一天,一周,如日活,月活。口径是指一个指标纳入统计数据的来源和计算规则,是指指标在空间上的限定,比如“活跃”用户里的活跃,有效用户里的有效,具体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活跃的,需要根据自己产品去定义一些有效数据,保证定义后得出来的数据能够有意义。
数据的来源:一般数据主要来源于服务端的日志、客户端的数据上报、机器学习和爬虫。当然一个数据指标可能混合多个数据来源。
数据的用处:主要用于报表平台、数据或战略性报告,如日报、周报、月报、企业财报、媒体宣传、解答疑问,主要为来自用户、老板、股东及团队内部的各种评估型问题、或精准营销、内容推荐、产品决策等,就我平时接触到的,一般业务数据生成后,会做成大屏展示、分析,让数据反辅于业务。
数据指标的分类:主要分为运营数据、质量数据、拘束数据。
运营数据:包含规模评估、用户留存、用户行为、付费评估。其中规模评估包含比如有累积注册用户数、累积登陆用户数、日/月活跃用户数。用户留存的话一般比如就是日新增用户数、次日留存指数、周回流用户数、月回流用户数等,用户行为有用户访问量、日用户数、单次访问时长。付费评估的话一般指日付费用户、累积付费用户人数等。
质量数据:包含性能评估、体验评估、消耗评估。性能评估包含有闪退率、联网失败率等。体验评估一般有联网成功率、启动时长、页面切换时长等。
技术数据:包含服务性能、网络负载、安全防护、故障评估。服务性能有服务器CPU负载率、数据库增量等,网络负载包含并发连接数、请求发起量、请求响应量。安全防护比如DDoS防护流量、安全策略命中量。故障评估包含有告警事件、平均无故障时间、平均故障修复时间等。
容易混淆的概念
维度与指标:维度,一般指界定数据研究范围的属性。而指标:度量数据规模或程度的属性,一般是具体的值。
百分数与百分比:百分数是以百分号结尾的数值形式。除了可以表示占比,也可以表示两个数值之间的一种比较关系。百分点是指两个百分数就数值部分的差值关系,比如今日用户活跃度比昨日提高10个百分点。
累积与累计:累积,关注的是多个数据被积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部分数据被种种原因丢弃。累计,为多个数据相加的计算结果。
后记:虽然B端产品经理不像数据产品经理那样精通数据,但是还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是我们需要的,哪些是我们可以基于作为判断以此来更好的设计系统的,以后大概人人都需要懂点数据知识,毕竟这社会变化太快。
接下来如果工作不忙的时候,想好好写写B端产品的设计。